近日,一則眼科手術常用藥全國斷貨的消息引發輿論關注,有關廉價救命藥頻頻告急的話題再一次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翻檢過往,近年來多次出現魚精蛋白(搶救凝血障礙)、溴吡斯的明片(重癥肌無力特效藥)、平陽霉素(兒童腫瘤常用藥)等廉價救命藥斷貨的情況。有輿論認為,低價又安全有效的藥品在市場上消失,給患者造成很大的困惑和經濟壓力,成為醫患關系緊張的潛在因素。業界呼吁從完善法律法規、建設藥品短缺信息平臺、定點生產等方面為突破口,逐步破解廉價救命藥斷供困局。
眼科手術用藥斷貨
日前,一則“眼科手術常用藥全國斷貨,千名醫生簽名求藥”的消息通過新民網、《經濟參考報》、醫藥頭條君等平臺發布后,引起輿論關注。據報道,國內眼科界青光眼手術標配用藥“絲裂霉素”的主要生產商于2014年被收購,停止絲裂霉素生產,各醫療機構一直使用庫存,最后一批藥物批號有效期是2016年11月。這意味著,成千上萬名患者將面臨失明危險。
第三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眼科青光眼組組長戴超介紹,青光眼是導致不可逆性失明的首要原因,手術是治療青光眼的重要手段。20世紀90年代,絲裂霉素開始進入臨床,手術成功率從原來40%提升到70%以上,成為青光眼手術必備藥物。在戴超辦公室的冰箱里,7支絲裂霉素是全醫院甚至是整個西南地區僅剩的“珍寶”。
新民網《急!眼科手術“標配”藥斷貨》一文中指出,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每天開展10多臺青光眼手術,年手術量3800余例。眼科醫生們表示,由于缺絲裂霉素可用,青光眼手術成功率受到了明顯影響,眾多患者面臨失明危險。《經濟參考報》一篇《青光眼手術用藥“絲裂霉素”告急》的報道稱,廣州曾收集了千余名青光眼專業眼科醫生的簽名,但問題至今未解決。戴超也透露,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青光眼組的醫生們也通過微信、簽名等方式呼吁恢復生產絲裂霉素。
通過國家藥監局官網搜索“注射用絲裂霉素”發現,一共有6條國藥準字批準文號,涉及三個企業,除了海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還有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上藥新亞藥業有限公司。對此,其中一藥企表示該藥已經停產,另外藥企回應,自從批準文號2014年2月被收購以來,一直未生產該產品,同時表示,恢復生產需要較長的周期;而在另一個藥企的官網中,并未發現有注射用絲裂霉素的相關信息。
網友“釋懷”說,青光眼手術用藥斷貨,病人等不起。微信用戶“JOG”表示自己是一名青光眼術后恢復患者,他說藥品消失了卻沒有相同效果的藥品替代,想想都害怕,希望相關部門盡早解決。
廉價救命藥頻現“藥荒”之困
我國通過建立并完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鼓勵發展醫藥產業等戰略性舉措,在保障藥品可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藥品短缺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絲裂霉素斷貨只是我國廉價藥“藥荒”現狀的一個縮影。治療重癥肌無力的“溴吡斯的明片”、治療兒童腫瘤的“平陽霉素”、心臟手術用藥“魚精蛋白”、治療心臟衰竭的搶救用藥“西地蘭注射液”等多種廉價藥屢屢出現短缺情況。
業內人士指出,一些廉價救命藥,由于需求量少、生產成本高,導致廠家生產不積極,這是造成短缺的主要原因。也有專家認為,原料市場價格走高、原有的醫保招投標和政策限價制度影響之外,醫院、醫生、醫藥中間商、藥廠等多個環節的各自利益訴求也是形成廉價藥危機的因素。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腫瘤外科主任王珊透露,去年醫院一度面臨兒童腫瘤用藥“平陽霉素”斷貨的現象,她幾經周折才從外省找到幾盒存貨。她說,現在治療腫瘤的新藥不斷研發出來,價格上去了但效果不一定相同,平陽霉素價格低廉效果好,但是適用人群小,廠家沒利潤就不會再投產。
第三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藥劑科主任藥師夏培元對此表示,確實有一部分廉價藥是被藥效更好的藥取代,但更多的廉價藥消失的原因是價格太低,制藥、流通廠商沒有利潤空間,所以不愿生產經銷。一般廉價藥的替代藥物,要么是價格高,要么是達不到應有效果。
梳理廉價藥“藥荒”的軌跡,不難發現,廉價藥消失的過程可總結為“有療效、無‘前途’、被消失”。生產廉價藥的廠商,是決定廉價藥命脈的中斷因素。但是如果讓企業一直賠本生產,這是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承受的。正如輿論指出的那樣,追求高利潤是商業的本性,無法將低價藥的生產寄望于商業的道德和自覺之上。專家指出,以60片裝的前列康普安樂片為例,30多年來價格一直是12.2元。然而,30多年來,光原料一項,成本就上漲了78倍。這樣的對比數字,只能用“難以想象”來形容,我們無法在道德的層面去譴責生產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生產得越多,虧損就會越多。
多舉并施破解“藥荒”困局
目前廉價藥面臨的尷尬現狀,原因是多方面的。專家認為,想要拯救廉價藥,特別是救命的廉價藥,根據不同的原因對癥下藥破解“藥荒”困局。
制定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相關利益主體的市場行為。為有效干預藥品短缺、保障藥品供應,美國曾頒布《孤兒藥品法案》《藥品短缺管理指南》等。我國針對藥品短缺也曾出臺相關政策,但是缺乏細化指標,缺乏嚴格監管以及問責制度,存在落實難問題。
規范藥品短缺管理流程,逐漸建立以早期預警為核心的干預機制。專家指出,藥品短缺管理一般分為短缺信息搜集、短缺狀態評估、確認短缺后的應急機制三個階段。其實,廉價藥缺失,并非我國獨有,在西方發達國家,對這個問題的探索也一直在進行。比如美國的做法是,就一些重要的抗癌藥建立國家儲備庫,眾議院和參議院提出立法建議,賦予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相應的權力,要求制藥公司提前發出藥品供應可能中斷的預警。
建立藥品短缺信息平臺,實時發布短缺信息。業內人士指出,發達國家利用藥品短缺信息平臺及時發布藥品短缺信息,使制藥廠商、醫師、患者等利益相關方充分了解藥品短缺情況,及時調整自身行為,配合政府有效應對藥品短缺。
從生產端入手,通過建立生產激勵機制,鼓勵其他廠商擴大生產,協助問題廠商恢復生產,實行常見短缺品種的定點生產,完善藥品儲備體系、增加臨時進口等措施,彌補市場差額,緩解藥品短缺。分析認為,對于廉價藥品的生產廠家,國家可以進行定點定量生產,統購統銷,或者建立特殊藥品儲備,讓企業的產銷沒有后顧之憂。
在我國現有藥品定價與招標體系下,一旦藥品以低價招標并定價,進入醫保支付體系后,即使成本上漲也無法根據市場情況改變價格,這就導致廠商干脆停產。分析認為,要讓廉價藥恢復生產,國家應對其重新進行合理定價,允許企業適當提高廉價藥的價格,并且在資金、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政策和財政補貼,滿足百姓對廉價藥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