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的校園貸和現金貸等金融亂象反復重演。
在今年的兩會期間,針對非法放貸滋生的暴力催收等社會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金融審判庭庭長厲莉等6名代表,建議在《刑法》中增設“非法放貸罪”,以期治理因民間借貸所衍生出的暴力催收、侵犯個人隱私等亂象,進而有效打擊逃避金融監管的放貸行為。
厲莉建議將“非法放貸罪”置于《刑法》分則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中的第四節,即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的項下。
不久前,互聯網金融協會信披系統公布的117家平臺的逾期數據中,超過一半以上的平臺逾期率在1%左右。而據相關媒體統計,在去年從11月21日左右的25%上升到了50%,短短一個月時間足足增長了一倍,而30天以上的逾期率則由5%上升到了10%。
據悉,《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中明確了網絡借貸的限額,其中,個人和企業在同一平臺借款上限分別為20萬元和100萬元,而在不同平臺借款上限分別不超過100萬元和500萬元。
互聯網金融行業關于“沒按時還錢”有兩個指標,一個是逾期率,如果借款人未按時還款,就算逾期。另外一個是壞賬率,當逾期發生超過90天就被認為是壞賬。
據悉,逾期率和壞賬率這是所有金融機構面臨的亙古不變的難題,而網貸機構相較于傳統金融機構在業務上本身就具有更高的風險性,因此對他們的風控能力有更高要求。只是好的平臺和差的平臺之間的本質差異就是,前者能靠著技術創新提供風控能力,后者就只能以高息來覆蓋高壞賬率。
近期,隨著網貸平臺2017年財報披露,業績可謂一家蓋過一家,但在持續增長的高利潤背后,“如影隨形”的是逐步攀升的逾期率和壞賬率。
據了解,中國互金協會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平臺共涉及27個數據指標,包括交易總額、交易筆數、融資人數量、投資人數量、項目逾期率、金額逾期率等。
據此前原銀監會統計,截至2017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71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74%。分析人士認為,P2P網貸平臺的借款人資質整體上較商業銀行借款人低,風險則相對更高,按此邏輯,P2P網貸平臺公布的逾期率顯然不合理。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P2P網絡借貸面對的是市場正規金融體系里無法拿到融資的客戶,風險相對更大,逾期率為零是很不合理的表現。
網貸之家研究院院長于百程此前向相關媒體表示,降低逾期率需要通過提升風控水平、提升放款標準和第三方代償來實現,而對于借貸業務來說,借款人逾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維持在合理的逾期率水平就是正常的。逾期指標并不會和備案直接相關,但對逾期數據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是監管方所要求的,如果信披不合規,會對備案產生影響。
中國銀保監會首任主席郭樹清此前指出,希望媒體密切配合,普及金融知識,提高老百姓對金融風險的識別意識,防范金融欺詐。比如聽到保本高收益,要舉報!保本不可能有高收益,這是金融欺詐。再有,媒體刊登廣告要小心,有很多金融詐騙發理財是通過媒體,欺騙了老年人、退休老工人,他們金融知識很有限,全社會需要媒體做工作,防范風險意識,提高識別金融欺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