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互聯網越發的發達,加上智能手機日益融入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人們所能熟知的外賣已經悄悄然的走進了互聯網,當外賣遇到互聯網的時候,他們能夠帶給我們的除了便捷也就是實惠。當我們在忙碌工作的時候,拿起手機訂上外賣,這個曾經只是是存在于寫字樓亦或者是CBD的外賣團已然悄然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然而,外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滋生了食品安全、無證小作坊等一系列質量安全問題。
網上所曝出的各種無證或者是環境惡劣的小作坊,更是數不勝數,雖然網絡給人帶來了很多便利嗎,然而,部門監管的問題卻力不從心。
根據工商管理局以及中國質檢總局,中消協等相關網站得到的信息報道,北京上海等一線的大城市,為了能夠合理的控管網上餐廳的食品安全的問題,這些地區的監管部門要求餐飲平臺嚴格審核入網食品經營者的經營許可資質,并在網上公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今年七月份發布的《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中規定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法取得許可;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未按要求建立食品生產經營者審查登記、食品安全自查等制度,且拒不改正的,處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有些地方還將網上餐廳的制作時間和消費金額都做了有些限制。然而,規定在現實中,卻屢遭尷尬。不少外賣工作人員,不僅因“不清楚”規定,而不在外賣包裝上標明食用時限,就連公示經營許可資質,都流于形式。如此種種情況,我們不得不需要一些反思,是相關監管部門沒有做好,還是經營者鋌而走險,大打擦邊球呢?
從昔日的網絡購物到現在的網上訂餐,其發展時間也不過十幾年,而網絡訂餐也才一兩年的時間,一種新興的行業,其本身存在不少盲區導致一部分的監管空白。部門監管空白,網絡平臺受審也只是走形式,這樣不難滋生一些“問題廚房”。因此地溝油相關的事件屢屢曝光,送餐人員的“無證上崗”也是常有的事情。
網絡餐飲,或許真的是讓人歡喜讓人愁。“不能進的廚房,不能說的秘密”。這樣的調侃,多少說出了消費者的無奈和擔憂。
網絡餐飲相比于實體傳統餐飲相比,互聯網上的餐飲,相對于實體餐飲行業在規模上確實要小很多。然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份小盒飯,從原料的采購、加工、銷售到送達到消費者手中,和普通的飯菜制作流程一樣復雜。且不說,會不會存在圖片與實物不一致等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原材料是否達標,食品有沒有過期,配送服務時是否存在漏洞,從采購到生產再到配送,其中每個環節都很重要,都需要有監管的力量。而這些環節基本上網上訂購的餐飲,很難接管,然而,這一些生產配送的環節一旦出現問題,對消費者都會造成一定的損害,那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又該如何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呢?第三方平臺和餐飲經營者,各自應承擔怎樣的責任?這些疑問,都有待進一步的解決。
雖然現階段網上餐飲的監管有待完善,但是,作為消費者,我們不能因為有困難就畏葸不前,更不能因為屬于新鮮事物就不管不顧、踢皮球。人們在網上訂餐的原因無外乎就是圖個便捷當然更重要的是安全。而本文前面提到的,前者指向的是信息對稱,后者指向的是服務到位。如何解決這兩個根本性問題,怎樣的去區分消費者與經營者兩者之間的責任,這無疑是監管的關鍵。
可幸的是,為了能夠早日合理的解決這一問題。北京等地促網絡訂餐“直播廚房”,讓加工過程接受監督。
而早在今年三月份的時候,大眾點評公司便就宣布加入“明廚亮灶”放心餐廳工程,通過360智能攝像機,將大眾點評平臺上參加“明廚亮灶”項目的餐飲商戶廚房進行直播,徹底、全程公開商戶營業環境和后廚操作。
而上海市市藥監局方面早在今年的6月份就表示,鼓勵建立平臺內網絡餐飲服務提供者食品安全信用評價體系,并在網上公示信用評價情況;同時鼓勵建立消費預賠金制度和投保食品安全責任。
伴隨著《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正式公布,并將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無論是對網絡食品抽檢采取“神秘買家”的制度,還是強化第三方交易平臺的責任,抑或是突出社會共治在跨區監管中的作用,都將為保障網絡餐飲安全建起“制度屏障”。
不可否認,伴隨網絡餐飲的快速增長,在這一過程當中,肯定會衍生出新的問題和相關的矛盾。網絡餐飲也不是法外之地,只有多方發力,齊抓共管,大家依規依法行事,我們享受便捷美食的同時,才會多一份放心和舒心。讓“黑作坊”“地溝油”就將被阻擋在舌尖之外,令食客“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