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全球最大財經資訊公司彭博新聞社推出“2018年度全球最賺錢公司榜單”,蘋果公司以572億美元凈利潤第四次蟬聯冠軍。評論說,科技創新不斷,新產品迭出是它的根本。我國躋身前10位的是亞軍中國工商銀行、季軍中國建設銀行,以及第7位的中國農業銀行和第10位的中國銀行。
從“榜單”中可以看出,盡管中國有華為這樣依靠自主創新、以科技引領世界潮流并推動人類文明的偉大公司,但顯然我們仍需要更多的高質量中國制造,對此,應當重視和提升中國的基礎工業制造能力。
格力與小米打賭前段時間,“董明珠和雷軍打賭勝出”的消息上了熱搜榜。這件事的大意是,5年前,董和雷兩人打賭:5年后,如果格力的銷售額超過小米,雷軍要給董明珠10億元;而雷軍說,如果小米贏了,董明珠只需要付1塊錢。結果是格力勝出。事后并沒有關于“賭資兌現”
的事情發生,只是兩人都解釋說,一個是傳統制造業,一個屬新經濟IT業,兩者并沒有真正的可比性;并且3個月后,小米銷售額又超過了格力。
這件事卻再一次地提出有關中國制造的一些問題。
格力和小米都是當前中國企業的優秀代表,董明珠和雷軍都稱得上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精英,曾一起被評為央視“影響中國經濟10大領軍人物”,堪稱是推動中國經濟的楷模。雖然兩者不具可比性,一是雙方的市場格局不同;二是二者的營銷模式可能存在差異,畢竟并不是同一種產品;但是,為什么當初兩個人要“對賭”?董明珠有句名言:要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這些年來,董明珠一直以格力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為傲,認為格力才是真正的民族品牌。在內心深處,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她是一個“有情懷的人”,在這一點上,格力令人欽佩。而雷軍的真正貢獻在于,小米改變了中國甚至全球智能手機的市場格局。
兩個人也都是真正的營銷大師。
格力的潛力以及小米的“短板”
董明珠是一個卓越的企業家;然而,目前年銷售額超2000億的格力與真正的一流公司相比,仍有很大潛力,坦率地講,在客觀上,格力的快速壯大,某種程度上與國內房地產業的飛躍有直接關聯。隨著“房住不炒”的落實,空調的直接銷量也定會受影響。同時,國內各牌品空調的競爭也在加劇。特別需要提出的是,隨著國家提倡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
發展,空調的技術含量能否進一步得以提升?據說日本的空調早有革命的技術突破:主機可以放在室內;德國早些年就已推出單體更小更環保的空調。格力也在造手機和新能源汽車,如果能在主業空調機方面有更進一步的突破,為中國的空調業帶來實質性改變,那將是格力真正的升級。
寬泛地講,小米也算是實體企業,因為它有自己品牌的產品,當然,它更像是一個手機加工企業,而且與傳統實體企業不同,無論是硬件加工還是軟件設計,總體上,小米屬于輕資產,也正因如此,對小米模式的爭議一直不斷,質疑方認為它沒有真正的、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技術,而缺少核心技術,早晚要吃大虧。
據說,小米手機至少得給某公司繳納30%以上的芯片費和專利費,鏡頭、屏幕也都受制于人。
軟件和手機應用都依靠軟件操作系統,而系統是跑在硬件芯片上的。芯片是中國制造之痛,其工藝質量標志著一個國家的基礎工業制造能力。